内容导航:一、教师搜狗泛解析站群吴老师谢谢您我最感谢的奖罚分明老师说起来我最感谢的老师,非我初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吴昌盛老师莫属。关于感恩 吴老师是教师在我读被二的时候调入我们学校任语文老师,同时担任班主任的奖罚分明,老师当时应该是关于感恩四十多岁快五十岁了。 那时还是教师文革中时期,对学习都抓的奖罚分明不太紧,有的关于感恩老对教学也不是很重视,可吴老师就不一样,教师每节课都精心准备。奖罚分明我们学校就在我们大队,关于感恩小学初中在一起,教师叫“戴帽小学”。因为学校在乡村,条件很差,记得当时还没有通电,吴老师晚上就点着煤油灯备课,有时我们晚上去别的村看电影回来路过学校,发现吴老师还在备课,给我们批改作业。 我那是货真价实的年少轻狂,少不更事。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学习成绩比较好,经常在课堂上打闹,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老师教学,老师对我是又爱又恨,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正好。记得有一次老师点名我前面的一位同学回答问题,那同学站起来后我悄悄的把他坐的凳子拿开,等他回答完问题坐下时一下摔倒在地上,头磕在后面的桌子上起了一个包,当堂就哭了,搞得课堂上闹哄哄的无法上课。老师问怎么回事,那同学不敢说。其实老师心里明白是我搞的恶作剧,课后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却不认账。老师也没逼着我承认,只是给我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搜狗泛解析站群是老师说:要是你自己被人这样搞一下头上磕个包你会怎么样?让我无以言对。 吴老师在教学上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批改作文时,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批改。叫我要注意文字的精炼,比如哪个地方该用“的”?哪个地方该用“地”?哪个地方多了一个“的”?他都一一给我指出来。使我在那个不重视学习的年代学到了很多知识。并把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带到高中,这才有了我在离开学校丢掉书本三年后,在完全没有接触初高中课本的情况下,从泥巴田里直接参加文革后的首届高考被录取进入高校学习。这与我在初中时吴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分不开的。 最让我终身感激吴老师的是发生在高中时的一次无意发现。在高二快毕业时(那时高中是二年),班主任老师叫我帮忙清理我们班的学生档案,这些档案中包括从初中升学时的入学档案,有初中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评语,当时看到吴老师给我写的评语我是很激动的。因为初中时我经常顶撞吴老师,他也经常批评我,说实话,初中时学习成绩虽然是班级第一,但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却并不是太好,因为那时的我太调皮捣蛋了。所以老师们对我的毕业评语也不是很好,记得为这我还找老师理论过,老师说我对你的评价是不是事实?当时我无话可说。可我看到的档案中老师给我的评价却是非常之好,在说我头脑聪明、反应快、学习成绩好、思想品质好等各种优点外,就提了一个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看到吴老师给我写的毕业评语,我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只能在心中默默的说:老师谢谢您! 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穷,又没有社会关系,虽然我高中时学习成绩也很好,却还是既当不了民办教师,也进不了队办、社办企业,就一直在家中务农。农忙时忙种田,双抢时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出工收稻谷、扯秧苗。农闲时(主要是冬季)就修水利,平改农田(叫农业学大寨),反正没一天闲的,天天都得出工。记得恢复高考后首次高考是在秋冬季节,去公社参加高的前一天我还住在农户家开田(把小块田改成大块田),下午大队来人通知我明天去公社参加高考。感谢吴老师对我耐心教导,让我在初高中学得比较扎实,使我成为我们自然村第一个大学生,从而有机会走出山村去见识外面的世界,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吴老师对我的教诲让我受益终身,师恩终身难忘。我要再次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二、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这是个拍马屁类的题目,为啥想起她来呢?就是因为她对我好。为啥对我好呢?可能我当时语文成绩比较好。自小比较孤僻,个性强,当时到了初二换了个语文老师,上课非得让不停的记笔记,我就比较懒,有时候就偷懒,我语文书下有本小说,没事偷看两眼。自以为自己聪明,老师看不见。 结果还是被逮到了,那时候,快到期中考试了,老师说考不好就没收不给了,我当时比较惶恐,因为借的别人得书,家庭条件一般。我就好好静下心来学习。结果还好,语文成绩全班第二,老师不食言把书给我了。我和她有时候有矛盾,但更多的是感恩,包容我的缺点,懵懂无知,惹老师生气,我写了篇感谢老师的文章,就是写我们之间的矛盾,最终醒悟,感情升华,把她感动的不得了。当做范文来讲,可惜当天我去县城配眼镜还是什么的,不在,错过了,回来听同学说的,其实我挺感谢你的,老师,虽然我忘记了你的名字,也许我从没有知道你的名字,不知道你曾经的容貌。但是你确实我记忆里的一抹阳光,让我在回忆中感到温暖。写到这里,自己感动的泪流满面,不为别的,就是感动! 三、【寿光】临朐退休教师陈兆峰专程来寿感谢好心人:寿光“老宋” ,谢谢您!“五年前,我认识了寿光一名姓宋的好心人,他不定期地来到偏远的沂山脚下,通过我们学校资助了很多山区贫困学生。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普通老人,把山里娃当成自己的孩子,不仅在物资上给予帮助,还在精神上进行鼓励,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宋爷爷’。他不仅到学校帮助困难学生,还到学生的家里探望,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这是一位名叫陈兆峰的临朐县退休教师寄给本报编辑部的一封信。信中详细记录了这位姓宋的寿光人对其所在学校孩子们的帮助经历。日前,陈兆峰专程来到寿光,想通过媒体对这位好心的寿光“老宋”表示感谢。 陈兆峰所在的学校是临朐县九山镇八一希望小学,也是该县南部山区比较偏僻的一所学校。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兆峰与寿光“老宋”相识。“我和‘老宋’很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交谈中得知,‘老宋’是寿光人,自己做生意。‘老宋’认识我的第一个要求是资助两个学生,条件是家庭贫困,品学兼优。”陈兆峰回忆,当时自己向老宋推荐了两名学生,老宋很是上心,精心准备后,带着他的一位好友驱车到学校看望了两名学生,给他们带去了资助金和礼物,并承担了两名学生在学校的一切费用。 “我感觉这是个宣传正能量的好题材,就想通过媒体报道一下,可老宋怎么也不同意,也不愿告诉他和好友的名字。”陈兆峰说,老宋穿着朴素,为人低调,对孩子们却很大方。此后不久,陈兆峰又通过学校的其他老师资助了一个名叫丽丽的学生,该生写作能力很强,每次在省级以上作文大赛中获了奖,老宋都会给予额外奖励。在老宋的帮助下,丽丽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如今已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初中生了。 前几年,丽丽的妈妈在体检中发现身体出现问题,丽丽在无助中想到了宋爷爷,就给老宋打了电话。老宋接到电话,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即驱车来到沂山脚下丽丽所在的马头店子村,接上丽丽的妈妈后又赶到潍坊一家医院就诊。挂号、缴费等一系列检查下来,庆幸的是丽丽的妈妈只是患了甲状腺肿瘤。老宋又请了专家会诊,医生建议切除,否则病变概率很大。后来,在老宋的安排下,丽丽的妈妈顺利进行了手术。 老宋的善心感动了丽丽一家人,更感动了山里人。“老宋的爱心行为深深打动了我,我把他作为榜样典范逢人就讲,还写了一篇《老宋其人》发表在媒体上。起初,许多人还不相信有如此满怀爱心的人。”陈兆峰说,退休后,他与老宋的联系相对少了,但他一直关注着老宋。通过省内的多家媒体得知,这几年,老宋还救助着许多地方的贫困学生。 “我一直想知道老宋的真实姓名,可问了多次,他总是婉言谢绝,也不透露半点自己的其他信息。这次来寿光,我就想通过老宋家乡的媒体,对他的无私大爱加以弘扬,并表示感谢。”陈兆峰告诉记者,退休后这些年,他一直想来寿光看看老宋,看看老宋的家乡。这次联系《寿光日报》其实是“瞒”着老宋的,因为如果让他知道,老宋肯定是谢绝的。而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除了表达全校师生和家长们的谢意外,还想通过媒体宣传老宋身上的这种正能量。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心关爱山区孩子,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萍) 四、【美文欣赏】感念恩师感念恩师 王千先生 □张奎文 2009年3月8日,王千先生仙逝,中国失去了一位书法教育家,我失去了一位书法恩师。 王千先生于1927年,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授。王千先生自幼秉承家学,尤爱书法,初习柳公权,后学赵孟頫,其书法艺术名赫津门。 △著名书法家王千先生 我的大学恩师语言学家徐世英教授对他的中学恩师——著名女书法家王千先生非常敬重,多年照顾孤身一人的王千先生。八十年代,我是新华中学年轻的语文教师。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徐老师打乒乓球(每周一次),下午,徐老师说,你喜欢书法,我带你去拜师,我高兴极了!恩师徐世英带我去他的恩师王千先生家拜访。 徐老师敲门,王先生开门,一团墨香扑面而来。 徐老师介绍了我,我向王先生鞠了躬。 徐老师介绍我喜欢文体,爱好书法,发表过作品,荣获天津市首届教师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王先生高兴的说:“那次大赛我担任评审专家。真是虽不相识,但却有缘啊!” 第一课,我向王先生请教如何写好毛笔字,王先生给我讲授书法知识。王先生热心传授,我受益匪浅。 王先生的书房简洁而丰富,都是书和笔墨纸砚;王先生的生活简单而充实,虽孤身一人,但乐观豁达,谈笑风生。 此后,我们常到王先生家看望,我受到了先生的殷切教诲,听先生讲授书法艺术和书写技能,请先生斧正我的毛笔习作。 1992年9月,我被任命为新华中学德育副主任,半年后的1993年春,我被任命为新华中学副校长。翌年春节,我和恩师、挚友、球友、语言学家徐世英教授去看望王先生,两位先生鼓励我说:“你进步很快,祝贺你!”在工作、兼课繁忙中,我还坚持练字。尤其在王千先生的热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毛笔字有了长进。 我向先生进一步请教如何提高书法?先生教诲我:“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写字先做人。”先生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忧国忧民,针砭时弊;御用文人的文章无耻谄媚,不学无术!” 社会上乐称“启功杆杆,舒同弯弯,炳森砖砖”,其实正道出了“字如其人”的特质。启功的“杆杆”,渗透着启功先生率直豁达的性格;舒同的“弯弯”,揭示着舒同先生的含蓄内敛的特性;炳森“砖砖”,表现出刘炳森先生方正稳健的性格。皆独具匠心,各具特色。而王先生的书法,具有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疏朗多姿的气韵。我和徐老师都认为,王千先生的书法艺术,亦是她外圆内方、外柔内刚性格特征的写照。 我请先生抒写我钟爱的宋末诗人郑思肖的《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先生当时泼墨,一气呵成。当我问及为什么把原诗改为“花开不并万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先生说:“我也对此诗情有独钟。我改‘百’为‘万’,改‘未穷’为‘味浓’,更觉有诗之意境,更显菊之风骨,更具“君子”之品格!”我赞同先生“诗亦如其人”的见地,亦明了先生落款未书诗作者姓名之原由。 ~ 在跟先生学习的一个周日,先生说:“李清照的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你读过吗?我说:“读过,很喜欢,而且还为学生朗诵过。”先生说:“很好,我也喜欢这首词。这首词气势磅礴,是婉约派李清照词中罕见的豪放派名篇。今天我节选尾句送给你。”于是,先生又当场泼墨抒写,又一气呵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李清照的这首原词是: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知道,先生节选的尾句,抒发了李清照的情怀,亦寄予了先生的愿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风啊,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送往蓬莱三岛去。我要回到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没有痛苦的仙境! 两幅墨宝成为永久的纪念! 在新华中学副校长岗位工作三年后,我被任命为“小外”校长。在更繁重的工作中,我仍坚持对教育教学研究、文学创作和书法练习勤耕不辍。如今,已在全国、省级报刊发表论文、散文、小说、诗歌2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主编、副主编)19部。在王千先生的循循善诱,热诚教诲下,我的毛笔字又有了提高,相继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天津教育报》《中老年时报》等报刊发表了数十幅书法作品,这既是先生教诲之春华秋实,更是我对恩师王先生的感恩和告慰! 感念恩师! 恩师千古! 作者简介: 张奎文,河北清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特级教师。1997—2011年任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2014年65岁退休后,应邀担任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特聘专家,中华张氏发源地——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等职。 编辑:张英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