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航:一、学雷锋纪念日丨做永不生锈的精神螺丝钉 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学雷锋活动,度德量力志愿者们走进社区、学习车站、雷锋校园等地,精神提供志愿服务,度德量力以实际行动学习、学习弘扬雷锋精神。雷锋这是精神60多年来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 对中国人来说,度德量力雷锋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学习一提到这个名字,雷锋人们总会联想到热心、服务、奉献等。回顾雷锋短暂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雷锋精神的实质,处处体现在他平凡的工作和普通的生活之中。不管做通讯员、拖拉机手,还是当推土机手、汽车兵,他都是干一行热爱一行、干一行精通一行。雷锋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正是有了“螺丝钉精神”,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这种“螺丝钉精神”,是“挤”,勤学苦练、锲而不舍;是“钻”,锐意进取、精益求精;更是“实”,脚踏实地、忠于职守。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在雷锋之前,是时传祥、张秉贵、孟泰等老一辈新中国的建设者;在雷锋之后,有徐虎、李素丽、许振超等一大批改革开放的奋斗者;而进入新时代,又涌现出王继才、张桂梅、黄文秀等感动中国的奉献者。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逐鹿泛目录站群完整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兢兢业业,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一粒沙,可以体现大山的坚韧;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学习雷锋,要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爱岗敬业,奋发进取,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雷锋精神在平凡岗位上闪耀光芒。(总台辽宁总站刘华栋) 来源: 央广网 二、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有为青年李伏清 吴垠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深悟精神内涵,当好传播者。雷锋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始终刻苦学习、努力钻研、追求创新;始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始终模范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能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新时代青年既要努力做到学懂弄通,把握精神实质,讲好雷锋故事,更要自觉躬身践行,当好雷锋传人。 练就过硬本领,争做奋进者。雷锋当过农民、工人、战士,无论在哪个岗位,始终不懈奋斗,精益求精,总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雷锋特别能吃苦、肯钻研,18岁在团山湖当农民时,很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并且很快就成为拖拉机能手。入伍后,面对全连谁也不愿意开的“耗油大王”嘎斯51型汽车,雷锋主动请缨,不仅安全行车2.6万公里,还把“耗油大王”改造成“节油标兵车”。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习为要,勤学知识、多长本领;始终坚持以奋斗为本,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真正把个人理想融入复兴伟业,争做堪当大任的有为青年。 厚植为民情怀,甘当奉献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人民群众有需要,雷锋总是积极主动、竭尽所能、无私相助,留下了“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感人故事,诠释了“人民为本、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雷锋曾坚定地表示:“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他在短暂一生中,始终坚持“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充分彰显一切为了人民的朴素情怀。时至今日,只要读着雷锋的日记,听着雷锋的故事,我们对雷锋的敬意都会油然而生。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胸怀爱党爱国爱民之心,永葆对事业的满腔热忱,用无私无畏彰显时代担当,用敬业奉献铺就奋斗征途,把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将学习雷锋与干事创业相结合,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习雷锋同志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崇高精神,自觉养成刻苦钻研、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心系人民的奉献者,在新征程中展现青春风采和时代担当。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三、雷锋精神,时代前行的永恒坐标来源:解放军报微博·中国军号 雷锋精神,时代前行的永恒坐标 ■ 中国军网记者 张晓君 通讯员 潘虎 人,应该怎样活?路,应该怎样走? 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九死不悔的屈原叩问苍天,探寻生命真谛。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德国哲学家哥本华说:“只有欲望是永恒的,人生没有意义。” 人,应该这样活!路,应该这样走! 雷锋,一个年轻的士兵,用自己22岁的短暂人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无数先贤哲人究其一生都在追寻的人生终极答案上,他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以22年短暂的生命,将有限变成无限,将渺小变为伟大,将短暂变为永恒,矗立起人生价值选择的灯塔。 1963年3月5日,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端着钢枪、头戴棉帽的小伙子——雷锋,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也传遍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倏忽一甲子,少年变白头,“雷锋”在人们心中却从未老去! 图为“雷锋连”荣誉室内存放的1963年3月5日刊发的报纸《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潘虎 摄 因为“向上”“向善”,所以永恒 这里是英雄的起点!岳麓山畔,湖南望城。 1958年秋,为响应号召,在县委当交通员的雷锋报名去鞍钢当工人。湘江北去,少年远行,从此,雷锋再未踏足故土。 翻开雷锋的日记,他的情感思绪我们触手可及—— “深夜11点钟了,天突然下起雨来了。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7200袋水泥。雨越下越大……我急忙跑到工地,用自己的被子,并脱下了衣服,抢着盖在水泥上……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 “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带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 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墙上贴着一张雷锋的工资表,从公务员到拖拉机手,从工人到军人,雷锋的工资越拿越少。讲解员介绍:这是因为雷锋在选择职业时总是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标准。 雷锋的故事太多了,也太熟了。每次看到他的事迹,总会有质疑声在问,“雷锋为何会这么无私?这么‘傻’?” 他的经历会告诉每一个质疑者,他为何选择“傻”,为何选择无私! 1940年的寒冬,随着生命里的第一声啼哭,雷锋人生的苦难已然开始。父母给他取小名叫“伢子”,这是长辈对晚辈比较亲切的一称呼。出生在贫苦农民家里,这也是父母唯一能给他的“礼物”。 而就是这样一份仅存的温暖,旧世界依然狠心地夺去。1947年,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孤儿。 一年后,雷锋家乡解放;三年后,土地改革开始,雷锋分得3.7亩耕地,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当年夏天,雷锋入学读书…… 因为他经历过旧社会的绝望,所以才会对新中国充满感恩;因为他经历过痛苦,所以才会想着让身边的人摆脱痛苦;因为他经历过苦难,才会想着让别人不再经历苦难。 他的真,他的善,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本性;他的积极,他的向上,不是想得到什么,而是为更多的人带来什么。 雷锋的人生并没有这样那样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但他却在一件件小事中,在平凡的道路上,告诉我们,普通人的一生一样可以辽阔与壮美! 早春二月,辽宁抚顺,雷锋墓前。 红领巾们去了又来,一波波游人驻足墓前,鞠躬致敬…… 雷锋,他就在这!“雷锋”这个名字,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永恒记忆! 离开雷锋的日子,追随你前行 图为雷锋“最美奋斗者”证书、奖章。潘虎 摄 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雷锋班”第26任班长张阳代表雷锋同志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并作大会发言。表彰大会结束后,张阳偶遇“扫雷英雄”杜富国,得知张阳是“雷锋班”现任班长时,杜富国高高举起断臂,向张阳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看着杜富国空荡荡的袖子,张阳的眼眶湿润了,他懂得这个别样的军礼是敬给雷锋老班长的,饱含着杜富国对雷锋深深的敬仰。 每天晚上 “雷锋班”点名,第一个点到的永远是“雷锋”,全班齐声应答。年轻的声音在山间回响,这是半个世纪的回声。 在“雷锋班”,有一个铺位永远留给老班长雷锋。雷锋床铺上已经泛黄的被子,每天都被叠成“豆腐块”的模样……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60年来,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战友,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默默践行和传承着雷锋精神。和雷锋一起入伍的河南邓州560名官兵,回到故乡后,继续弘扬雷锋精神,被誉为“编外雷锋团”。2014年,“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句格言,一段几百人用几十年心血演绎的传奇感动无数人。 退伍多年的第17任副班长李峰威在疫情发生后,短短4天驱车千里,捐赠价值70多万元的医疗照明器材,被评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雷锋班”退伍战士陈明南,7年里每月坚持捐款,2019年自己创办企业后,带领员工参与“雷锋班”慈善活动,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捐款,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 …… 每名战士都是一颗种子,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道德感召力。 雷锋精神如流淌的清泉,在每个时代都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雷锋的战友,人民子弟兵在巍峨喀喇昆仑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们能够听到,每一次危险来临,“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一抹军绿带给我们稳稳的安全感!而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与体现。 离开雷锋的日子,他的战友,用无私奉献,用默默无闻,用舍生忘死践行着,追随着雷锋精神。他们不是雷锋,他们又都是雷锋。 个子不高的雷锋,站在每个时代的前列,引吭高歌,他的身后,合唱的队伍,排山倒海。他们在祖国各地,在座座军营,发出不同的光亮,或摇曳如烛,或熊熊如炬。 有人的地方,就有“雷锋” 雷锋像(资料照片)。新华社 “雷锋”在哪里? 时代,呼唤雷锋!时代,需要雷锋! 近些年来,我们愈发真切地看到,从政府褒扬到社会帮扶,从舆论支持到权利维护,善行和好人总能感受到“德不孤,必有邻”! 今天,生活中处处都有“雷锋”的身影。为救即将被卷入货车车底的两岁小孩,四川遂宁的冉体兰失去了左臂,她说“一只手换一条命,值了”;为保护邻居母女,退伍军人陈江桥身中数刀,仍将邻居母女护在身后;危险时刻挺身而出,残疾小伙跳河奋力救起落水母女,空军官兵颜国庆捐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部奖金10万元…… 从一个雷锋到一群“雷锋”,再到一支支雷锋队伍,我们今天社会风尚的向善向上,深入人心。 不必问雷锋在哪里?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雷锋,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小。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生活中对待他人保持一份善意,工作认真,不虚与委蛇,做事尽心,脚踏实地,这些也是学习雷锋,传承雷锋精神的体现。 “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条,不是书本上空洞的陈词,而是真诚,是温暖,是感动。雷锋精神,不择人,不求全,不以善小而不为。 今天,雷锋精神映照下的人间大爱,被接力传递,让人温暖,给人力量。雷锋精神,早已成为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生长于中国人的骨血。 一别六十余载,雷锋从未离开我们,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触摸到他的肩膀。 “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奋斗的青春充满希望。在大有可为的时代,站在这片热土上,再次回溯那些与雷锋有关的闪光岁月,人们不禁慨叹,或许只有这片热土,才能孕育出雷锋这样的人。 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60年来时刻滋养鼓舞着中国人。它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在流年的冲刷下更加光彩耀眼。 纷繁巨变60年,“雷锋”是屹立不倒、真真切切的好人群像。雷锋不再只是雷锋,他为人类矗立起永恒的道德灯塔,终将超越国界,跨越山海。 雷锋,永远年轻!雷锋精神,永恒不朽! 采访手记: 永远青春的雷锋给予我们永恒的温暖 当我们看到好人时,会想起他;当我们做好事时,会成为他!他,就是雷锋! 22岁的年龄,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短短一瞬,但发出的光芒,却足以照亮一代又一代奋进者的前行之路。雷锋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丰碑,扶读诗篇,仰望崇高,这个永远青春的士兵用最简炼的文字写就跨越时空始终纯澈的真情大爱,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60年前,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年过去,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胸怀理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而奉献。 然而,随着多元价值观的涌入,许多人慢慢被复杂的舆论所干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善良的镜子,如何正本清源,抑恶扬善?时代步履匆匆向前,人们愈发清晰地看到雷锋精神所蕴含超越时代的精神伟力。 学习雷锋好榜样,有轰轰烈烈,也有润物无声。新冠疫情中白衣执甲的坚守,抗洪救灾中搏击洪流的臂膀,扶贫路上的迎难而上,平凡岗位的忠贞坚守,各行各业都有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用善良的心,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呵护着我们心中的光。 不必惊天动地,点滴即可成行。这样的每一滴水,每一个人,哪怕再平凡,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和柱石。 让我们行动起来,诠释“雷锋精神”,哪怕说一句温暖的话,伸一次援助之手。让“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付诸于行动。如此,必将汇聚一道生命力洋溢的洪流,奔涌着,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航船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解放军报微博·中国军号出品) 四、{title4}{content4} |